发布日期: 2023-11-30 07:33:22 来源:HPLC法检测
中国精准诊疗板块企业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国内,企业间内卷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在海外,合作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在产品、技术、渠道层面进行资源整合,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去整体的解决方案,让中国企业掌握定价权,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资本寒冬、证券交易市场压力传导到一级市场的背景下,2022年是中国精准诊疗领域起起伏伏的一年,有振奋,也有落寞。有的细分板块经历了多年的金钱、亢奋、狂热后,进入沉静期,行业泡沫逐渐撇清,企业更加沉心屏气,专注提升内核实力。有的板块在蛰伏多年后,走到了聚光灯下,进入资本、产业化收获期。有的板块长期囿于规范化发展难题,政策的持续高关注推动其进一步走向爆发前夜。
有人弄潮、有人拓荒、有人蛰伏,告别2022年的跌宕起伏,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草长莺飞、繁花绽放。2022年精准诊疗行业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如何把握变化背后的新机遇?2023年哪些细分赛道值得持续关注?动脉网调研了15家精准诊疗企业,访谈了20位行业人士,共同探寻答案。
2022年,中国精准诊疗行业持续深入发展,是资本、政策关注的热门板块,行业技术、产品、商业化等进展也层出不穷。
根据动脉网的统计,2022年精准诊疗板块一共完成了106笔融资,融资金额超过85.31亿人民币。整体融资表现不及前几年,主要在于新冠疫情的长期持续、宏观环境动态变化、医药证券交易市场动荡,对一级市场投资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融资轮次来看,2022年精准诊疗领域融资轮次偏早期,以A轮为主,其中天使轮到B轮的融资占比达到了69%,这一些企业以临床质谱、微流控POCT、单细胞测序、单分子检测、癌症早筛等新发展起来,且还没有头部企业诞生的赛道为主,他们以新兴赛道、差异化定位作为切入点。
融资金额上,虽说处于资本寒冬,但强者恒强,过亿元融资数量依旧很多,平台型企业、病原宏基因组测序、单细胞、癌症早筛、基因测序上游、临床质谱等都是热度极高的赛道。
整体来看,精准诊疗板块有人退场、有人登场。基因组学依旧是资本的主要聚集地,但质谱、单分子检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多组学等新力量也在快速崛起。在未来,长期资金市场会更加理性,以多元化的目光看待精准诊疗,关注更多新技术、新场景,同时关注产业链整合机会,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临床、科研对大panel、全外显子检测等项目一直有清晰的诉求,但在传统监督管理体系下,这类创新项目始终没得到充分应用,2022年多地LDT有关政策的出台,对行业是极大利好,公司能够选择合适的业务方案,不用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在注册报证上。
医院是开展LDT试点的主体,监管更可控。《开展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遴选确定了40家公立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单位、确定了20家公立医院为辅导类试点单位参照实施,试点工作为期5年。政策明确了LDT的主体是医院,而非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让LDT监管更可控。
监管部门已经摆出了鼓励、支持的态度,为LDT的合法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LDT将伴随IVD,一起成为精准诊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更新迭代快、应用场景灵活的板块中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比如LDT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开展,什么样的医院可以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符合什么条件的LDT产品可以纳入医保等等,还有众多问题需要探讨。政策并非是对LDT业务的松绑,而是希望厘清IVD和LDT业务的界限,以IVD为主、LDT为辅,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2022年,IVD集采范围不断扩大,有更多省份参与了集采,也有更多品种被纳入了集采当中。
2022年IVD集采政策更加成熟、灵活,具有示范作用。相较2021年安徽带有试验性质的集采相比,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发布的《肝功生化类检测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在规则制定上更加合理。同一品种下,不区分方法学,分为ml组和测试组。再分为A、B两个竞价组,承诺满足采购70%的企业进入A组,其他进入B组;承诺向全联盟供应产品且其申报价格不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格0.6倍,增补为拟中选企业。
虽然IVD集采没有像药品、高值耗材那样成规模、成体系,但已经是IVD领域的大势所趋,将重新塑造市场格局。集采冲击下,IVD企业需要降本增效,同时也需要出海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价格是决定精准医疗可及性的“最后一公里”,NGS等肿瘤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医保的问题在2022年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10月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221号建议的答复》,对肿瘤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以及带量采购给予正式回应,指出部分地区已将部分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此外,相关部门指导地方将安全有效、费用适宜且收费标准明确的基因检测项目按程序纳入当地医保支付范围。
福建省医保局将NGS技术纳入医保的动作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用药中,很多靶向药已经进入医保、纳入集采,价格大幅下降,与之配套的基因检测却还依赖自费,价格成了最大的阻力。由于收费昂贵,多达上千元,甚至数万元,肿瘤基因检测一直未能被普遍纳入医保,之前只有北京等少数地区将较为成熟的PCR、FISH技术纳入了医保范围,福建省医保局率先将NGS技术纳入医保,迈出了重要一步。肿瘤基因检测在指导用药、复发监测、早筛早诊中的临床价值已经足够明晰,需要企业与政府部门双向奔赴,企业积极推动销售费用、检测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医保对肿瘤基因检测价值的支持力度更明确,让更多技术进入医保。
上游壁垒正在被打破,国产基因测序仪热闹非凡。此前,上游基因测序仪被认为是最难突破的进口垄断板块之一,近两年,随着上游技术突破,进入门槛降低,以及下游成本压力变大、监管趋严,国产测序仪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国产替代和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国产测序仪市场前景可观,测序仪厂商接下来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规划合适的发展路径,让仪器有效在科研、临床市场中运转起来。
下游,应用场景、技术更多元化。伴随诊断、传染病检测、遗传性疾病检测、癌症早筛、MRD是精准诊疗主要的应用场景,产品不断丰富,比如臻和科技宣布推出泛癌种MRD检测产品微适博,诺辉健康启动中国泛癌种早筛早诊队列PANDA研究项目,同时也有临床质谱、呼气VOC检测、纳米孔测序、单细胞测序、多重荧光免疫组化、AI等技术创新应用这些场景中,比如第四代纳米孔癌症早筛技术、基于qPCR平台的实体瘤MRD检测、NIPT PLUS,以及贝瑞基因基于第三代测序推出的地贫检测产品。等神经系统疾病检测、家用检测等新场景也在技术、政策的驱动下迎来了快速发展。
出海是2022年精准诊疗板块的关键词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精准诊疗企业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在走向海外。2022年,不少企业在海外有了切实的市场落地动作,IVD产品和LDT检测服务两大类产品都有企业做出了相关尝试。比如诺辉健康与Prenetics Group Limited战略合作,基于常卫清布局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世和基因与巴西Hospital de Base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院内NGS实验室,推进肿瘤临床研究。
最为振奋人心的是新冠抗原自测企业在海外取得的辉煌,癌症早筛、POCT是值得期待的出海新热点。据医保商会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主要体外诊断试剂出口额约为79.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自测类试剂出口额为68.88亿美元,占比高达87.09%。新冠抗原自测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顺利打开了一个缺口,对于市场空间最大的美国市场,美国实验室检测市场长期被雅培、贝克曼、罗氏等大型头部企业占据,在POCT市场上的布局则较浅,而美国“家庭医生”模式成熟,中国企业可以着眼于基层市场,癌症早筛、家用检测及POCT产品是合适的切入点。
出海仍处于早期尝试阶段,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出海能力,疫情放开后出海力度将加大。海外特别是FDA监管要求高,如何满足海外的严监管、如何选择正真适合的产品切入、如何精准把握目标市场动态、如何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等,都是挑战。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目前的出海动作还仅限于与海外企业建立市场合作,未来还需要长时间和大量资源积累。
蛋壳研究院通过对我国精准诊疗板块的采访调研,我们重点讨论肿瘤NGS、早筛、MRD、临床质谱、POCT五个2022年有显著变化的细分领域。
2022年,肿瘤NGS赛道两家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继2020年燃石医学、泛生子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2022年市场久违地又迎来了IPO相关动作。5月,世和基因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招股说明书,9月,臻和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世和基因和臻和科技都是一级市场的香饽饽,融资情况可观,业务布局在行业内都具有代表性,其一举一动往往代表着行业的方向,对于整个行业的短期走势会有较大影响。但目前总的来看,肿瘤NGS头部企业的探路并不顺利。肿瘤NGS市场的扩容,在2022年似乎遇到了一些实质性的困难。
肿瘤NGS企业还没有跳出盈利困境,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盈利困难等问题尚未解决。肿瘤NGS已经上市的企业股价不理想。通过招股说明书,也可以看出世和基因和臻和科技都还没有蹚出一条康庄大道,两家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并且,世和基因销售费用高达2.5亿元,臻和科技销售费用高达2.53亿元,都存在烧钱换市场规模现象。
回归价值本质,肿瘤NGS发展后劲很大在于降低成本。过去很多年,肿瘤NGS的发展速度过于快,存在资源挤兑的现象,2022年是行业回归价值本质的一年,企业需要沉心屏气,专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在爆发期,广布局是多数企业的选择,进入成熟期,行业不再疯狂扩张,需要明确的分工,企业选择擅长的方向,集中资源是关键,将形成少数综合性头部企业、与多家特色化企业的市场格局。此外,肿瘤NGS临床价值明确,但样本量并不及预期,较大的因素在于成本问题。成本也是阻碍肿瘤NGS进入医保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少数将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的地区,都未囊括NGS技术。拿证进院,推动合规化,选择上游国产测序平台等方式,都是有效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期待有企业能够率先摆脱成本桎梏。
肿瘤指导用药板块已经趋近饱和,尤其是肺癌小Panel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定位新的热门应用场景是当务之急。近两年,向前延伸,着眼于早期肿瘤患者,布局肿瘤早筛,向后延展,关注肿瘤术后患者,开发MRD复发监控,一时成为热点。
技术路线更多样化,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深入肿瘤早筛。肿瘤早筛技术路线正在从以DNA甲基化为主的技术,拓展到更多技术路线,如CTC技术,CTC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难以捕获,灵敏度更高的技术让CTC精准检测得以实现;比如代谢组学,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代谢上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利用肿瘤代谢的特点进行早筛。不过新兴技术普遍处在早期阶段,还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
2022年,肿瘤早筛企业持续在商业化上探索,乘着新冠抗原试剂在海外大放异彩的东风,开始扬帆出海。
肿瘤早筛出海还处于探索期,东南亚、非洲是主要目的地。目前肿瘤早筛企业的国际化动作大部分还停留在产品市场准入上,在获取欧盟认证上较为积极,不过极少有企业有实际性的市场落地动作。2022年,诺辉健康和康立明生物率先迈出了出海重要一步,都以技术成熟、发病率高、早期治愈率高、现有筛查手段存在一定缺陷的肠癌早筛为首发产品。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研究,新兴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整体印象更为友好。两家头部企业也都暂时避开了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聚焦公共医疗资源相对欠缺的东南亚、非洲市场,这些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在市场教育、支付上需要下一番功夫。
2022年,MRD市场产品进一步丰富,涵盖血液瘤、肠癌、肺癌、泛癌种等,相较其它产品,泛癌种MRD检测产品不局限癌种,受益人群更广泛。此外,MRD技术端等待创新,常规技术路径之外,多组学联合检测方案值得关注。国内的MRD产品基本都是沿袭了国外的技术路径,采用ctDNA个性化定制方案或是固定panel,缺乏更多的技术路径创新,还没能很好地解决ctDNA含量极低的问题,需要更多更广阔的思路。根据最新的研究和学术论坛前沿动向,采用多组学联合方案提高检测准确率是新机会,已有文章表明可以利用甲基化作为肠癌MRD的检测指标。
成本价格是MRD产品下一阶段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除检测数据外,影响MRD检测落地临床的一大因素还在于高昂的价格。现阶段多以“杂交捕获+NGS方法+突变特征”进行MRD产品研发,检测方法复杂, 检测周期较长, 检测成本较高, 产品不易医院落地。慧算基因发现的一个甲基化marker(命名为BF Marker),通过自身甲基化程度的改变, 影响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在17种实体瘤中表现出相同的甲基化模式。慧算基因基于BF Marker+qPCR平台, 开发了实体瘤MRD检测产品,易用性及可落地性优于NGS平台,大幅降低MRD检测成本。
临床质谱领域资本热度延续,2022年共发生15笔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6.4亿。2020年以来,投资机构在临床质谱市场密集出手。但也可以看到,与2021年对比,2022年临床质谱融资情况并没有冲上新的高峰。资本市场非常关注质谱技术在临床的确定性应用,目前,质谱在新生儿筛查、微生物鉴定等项目上的临床认知度相对较高,有了一定的检测量,但是未形成垄断性优势。接下来,临床质谱企业需要在临床应用确定性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早日在临床实现杀手锏式的应用。
2022年共有51款临床质谱产品获得NMPA批准,合规化加速。仪器是在中国临床市场开展检测应用的刚需,仪器上,获批的仪器仍旧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两种类型为主。试剂端,众多企业都瞄准了渗透率低,空间大的维生素检测市场,2022年新批准了16款相关产品。其中,全谱维生素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全面检测人体必需维生素的水平,保障机体维生素水平的充足和均衡正在成为共识。自从2021年英盛生物率先取得全谱维生素检测试剂注册证后,2022年全谱维生素检测试剂盒的拿证速度显著加快,丰华生物的脂溶性维生素测定试剂盒和水溶性维生素测定试剂盒获得批准,凯莱谱、质谱生物的脂溶性维生素测定试剂盒也获得了批准。药物浓度监测、新生儿筛查、人体微量元素检测试剂盒的注册证数量也有提升,领域内的布局企业越来越多。
中国POCT市场正在迈入更便捷、更精准定量时期,微流控技术主导中国POCT市场技术变革。中国POCT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从无到有、定性时期,以胶体金技术为主,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时期,再次是更便捷、更精准定量的时期,这阶段以微流控POCT技术为核心,微流控POCT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无法精准控制整个反应过程的缺陷,可对分子含量非常低的样本进行检测,实现了检测精准度的跃升。目前,中国正处于精准定量早期阶段,获批的微流控POCT产品相对较少,未来几年内,微流控技术将主导中国POCT市场的技术革新,推动POCT在分级诊断、远程医疗、精准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
微流控POCT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有赖于稳定量产和成本控制能力。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的下游应用单元,通过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在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蛋白质、核酸或特定目标的处理和检测,将原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样品前处理、免疫反应和结果检测等关键步骤汇聚在一张微小芯片上进行,具备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准准度高等特点。但想要规模化应用,微流控芯片还存在成本高、稳定量产困难两大难题亟待解决。微康生物成功开发出“微流控时间分辨免疫荧光”、碟式微流控免疫多项联检”、“模块化分子诊断一体式微流控”等多个平台。微康生物是国内率先解决微流控POCT产品成本高、稳定量产难、常温保存难痛点的公司,而且微流控产品的原材料、芯片、试剂、仪器均为微康生物自研自产,在进口替代方面价格较进口芯片降低10倍以上。
政策利好,推动POCT产品打开家用检测大门。新冠疫情改变了家用检测市场格局,以往,整个家用诊断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消费者居家自测习惯也没有养成,家庭端市场难以打开,3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政策,指出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社区居民有自我检测需求的,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新冠抗原自测放开,使得家用检测市场教育加速成熟,点燃了众多企业布局家用检测市场的热情,传染病检测、女性健康、慢病管理等项目有望更快在家庭场景落地。
蛋壳研究院认为,2023年可以重点关注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企业出海的确定性进展、相关政策的走向。特别是技术创新,是目前精准诊疗多个细分领域企业布局的重点,目前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技术,包括呼气VOC检测技术、单细胞技术、mIHC技术、临床质谱、单分子免疫检测、数字PCR等等。这些技术创新性强,但还未在临床普遍应用,可以重点关注其临床应用情况,比如呼气VOC检测技术、单细胞技术在临床的突破。
2022年,FDA紧急授权了首个基于呼吸VOC分析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可在医院、医生办公室、公共场所、移动监测站等多个场景下使用,只需要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检测,不到三分钟即可获取检测结果。这一事件,是官方对呼气VOC检测的肯定,让行业清晰看到了呼气VOC检测在临床的具体落地场景。
呼气VOC检测技术将在消化道、呼吸道疾病领域率先落地,欧美地区布局最活跃。管线布局方面,根据精智未来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呼气VOC临床管线多条,主要聚焦于与呼吸道和消化道。其中呼吸道占据37%,消化道占26%,两者占全部管线%。消化道、呼吸道疾病领域的产品会率先实现临床落地。可以看出,布局思路上,企业聚焦哮喘、肺癌等呼气系统密切相关的疾病、临床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的领域,专注攻克肺结节良恶性判断、哮喘早期发现及精准用药等难题。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在癌症、传染性疾病、代谢相关的慢病疾病上取得突破。从区域看,欧洲在呼气VOC检测领域最为活跃,占据了全部管线%。
未来,可以重点关注具有三类特征的企业,一是拥有临床级的呼气VOC检测产品的企业,很多企业的技术现在还是科研实验室设备的特征,设备操作复杂,临床广泛应用有难度。二是有能力做呼气VOC分子全图谱分析的企业,VOC分子与疾病间的关系需要呼气分析设备即可做定性分析,也可以做定量分析,进而多维度解码信息“黑匣子”,厘清疾病与VOC分子间的巡证关系。三是充分发挥AI技术对呼气VOC分析赋能作用的企业。呼气VOC分析复杂、繁琐,融合AI技术对标志物的寻找和优化有极大促进作用。精智未来利用MEMS技术研发的小型POCT呼气分析微型气相色谱仪,在床旁即可快速收集和分析患者样本,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呼气图谱自动判读,弥补了传统大型检测设备操作繁琐、检测和数据分析时间长、无法在床旁和社区应用等缺陷。
单细胞技术被称为能够撑起科研服务下一个十年的技术,在科研市场的应用目前相对广泛,2022年多个单细胞技术企业发布了科研产品进展,科研服务市场空间较大,大部分企业都是引进国外的系统提供服务,自研厂商还没有成规模,没有形成头部聚集效应。
单细胞技术在临床的落地是行业进一步爆发的关键,关注单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科研服务市场规模有限,在临床市场,单细胞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拥有极大期望值,但至今没有落地。生殖遗传健康、肿瘤、神经科学、免疫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市场都是单细胞技术的临床落地方向。随着科研服务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导致毛利下降,未来几年可以重点关注单细胞技术在临床的突破,关注在临床队列研究、价格、全链条自动化等环节上取得突破的企业。
LDT具体管理细则有望出台,目前来看,适合LDT模式的应是临床急需,并且生物标志物成熟的项目。LDT业务重要,但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太紧、太松都不利于行业发展,要把握合适的度。适合LDT的项目,以LDT模式推行相对容易的基因检测领域为例,LDT需要有应用范围的限制,像NIPT这样经过了市场大量验证的项目来说,在NIPT项目上实现了一定提升的NIPT PLUS项目可以纳入LDT的范围,在肿瘤市场,大 panel 和小panel很多技术路线是相通的,以现有产品为基础的延伸产品能纳入LDT范围。但是像肿瘤早筛和MRD这样的项目,产品的生物标志物差异非常大,暂不适合以LDT模式进行管理。预计国内很快将有LDT管理细则出台。
重点关注企业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的企业。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形成的卖方市场不仅为国内IVD企业打开了出海通道,还释放了对出海市场的想象空间。经历新冠疫情之后,各个细分板块企业都瞄准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加速扬帆出海。目前,出了新冠抗原自测试剂在出海上取得了代表性成绩,癌症早筛、POCT等多个潜力板块的出海进程都还处于早期,将很快有企业在率先建立起完整出海体系、取得商业化成果。
抱团出海会成为新趋势。中国精准诊疗板块企业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国内,企业间内卷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在海外,合作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在产品、技术、渠道层面进行资源整合,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去整体的解决方案,让中国企业掌握定价权,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下一篇:采撷精华 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