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3-07 22:58:38 来源:HPLC法检测
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官宣IPO节奏性收紧、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条”发布以来,众多企业选择“北上”,寻找新机会。丹娜生物也是其中之一。
2023年12月底,丹娜生物在北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丹娜生物是一家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服务提供商,提供以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为特色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测试产品的研产销,产品已进入国内1300多家医疗机构,并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国家地区。
2020年11月,丹娜生物曾申请在科创板上市,但仅两个月后,便以“现估值不能体现公司价值”主动撤回上市申请。2022年,丹娜生物二次冲击科创板,但中途改道北交所,递交了新三板挂牌申请。
时隔3年,丹娜生物这次准备好了吗?动脉网试图通过解读丹娜生物招股书,解答这一疑问。
2014年,时年62岁的周泽奇博士进行了一次身份转变,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转变为丹娜生物的创办者。
周泽奇是美国俄亥俄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曾任拜耳诊断公司资深科学家、惠氏公司首席科学家,现兼任着南开大学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博硕指导教师。
丹娜生物5位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也毕业于南开大学,拥有深厚的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研究开发经验。丹娜生物共完成了3次融资,三泽资本、特科投资、天创资本和瑞兴投资等陪伴其成长。2023年10月,丹娜生物挂牌新三板。
聚焦到产品,丹娜生物拥有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及其它病原微生物诊断产品。
其中,诊断试剂产品分为酶动力学、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法五大系列,主要使用在于侵袭性真菌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耐药检测;诊断仪器产品则包括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酶标仪、全自动细 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检测仪、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胶体金试纸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等。
招股书显示,丹娜生物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是国内注册的独家产品,截至2023年12月,国内市场无检测相同标志物的诊断试剂注册上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丹娜生物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的份额约为 30%。
截至2023年12月,丹娜生物产品已进入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960多家,并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能不断满足终端机构的侵袭性真菌病及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日渐增长的诊断需求。
综合丹娜生物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提交的招股书数据,我们可观察其自2017年1月到2023年6月的连续业绩表现,这也基本还原了丹娜生物成立以来的发展路径。
2019年前,丹娜生物主要围绕细致划分领域进行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与技术积累,搭建了核心原料制备、酶动力学、酶联免疫技术平台,并初步建立免疫层析、化学发光、荧光定量PCR技术平台;诊断仪器方面,于2014年开始销售酶标仪,2017年开始销售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2017-2019年度,丹娜生物营收逐年增长,并在2019年实现亿元级收入,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2.60%,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3年综合毛利率分为89.06%、90.49%、89.65%,连续3年保持在90%左右堪比茅台。而高毛利率的背后,体现的是其在侵袭性真菌病检测试剂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丹娜生物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G试验和GM试验产品。其中,G试验为基于酶动力学显色法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泛真菌血清学早期检测;GM试验产品为ELISA法产品,主要使用在于侵袭性曲霉感染检测,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或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如血液科)发生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丹娜生物的G试验产品被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大会组委会评为线;GM试验产品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切产品目录(2018)》等。丹娜生物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是国内注册的独家产品,填补了国内侵袭性真菌病抗体检验测试领域的空白。
2019年后,丹娜生物遵循市场拓展与新产品研究开发同步走,产品技术更多元化,产品应用场景范围也从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逐步拓展至感染炎症因子、其他病原微生物、耐药检测和优生优育诊断等。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丹娜生物新增应急业务。
2019-2022年度,丹娜生物营业收入分别是2.05亿元、2.34亿元、2.95亿元,年营收总额均突破2亿元。2023年无全部数据,但根据过往季度收入情况,其上半年较往年呈平稳状态。
聚焦到细分产品,因丹娜生物新增新冠疫情应急业务,遂按照常规业务和应急业务来分析其细分产品营收情况。
常规业务板块,2020年-2023年上半年间,丹娜生物营收分别为1.18亿元、1.53亿元、1.6亿元和1.08亿元,总体保持平稳。2023年1-6月,常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80%,还在于终端医院看病率提高,产品需求量上升。业务试剂中的酶动力学系列新产品、酶联免疫法系列新产品和免疫层析法系列新产品,以及仪器产品的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贡献了主要收入来源。
在应急业务板块,丹娜生物推出的免疫层析法系列的试剂产品,在2020年-2022年收入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占比分别是42.30%、34.73%、45.82%,助力丹娜生物业绩攀升。2023年后,市场相应需求减少,应急业务收入占比大幅度降低至2.95%。
良好的业绩表现,丹娜生物也是做对了一些事:其一,注重研发创新,丹娜生物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过7700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33.57%;其二,践行积极引进、自主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截至2023年底,其研发人员占比为21%,其中硕博学历人员占比为 76%,已形成一支研发能力较强的研发队伍。
丹娜生物凭借自身的研发创新积累和人才培育,已取得72项境内外专利,获得70项境内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及备案证书以及93项欧盟CE认证(含自我声明)。
动脉网此前报道,在进入2024年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17家医疗企业先后终止IPO,其中90%都卡在了“钱”这一关,要么是仍处于亏损状态,要么是业绩下滑或波动明显。IVD也是折戟IPO的重灾区,如2023年全年,IVD领域无一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
那么,丹娜生物的业务稳定性如何呢?我们去除丹娜生物的新冠业务数据,查看其7年间常规主营业务营收分别为0.4亿元、0.77亿元、1.05亿元、1.18亿元、1.53亿元、1.6亿元,以及2023年上半年的1.08亿元,总体呈现小幅度波动,整体在上升的趋势。
当然,丹娜生物也存在一些“焦虑”。如因为新冠检测系列新产品、检验测试仪器销售金额较大,其整体毛利率被拉低。2020年-2022年毛利率下降至70%及以下,虽然在2023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但与此前接近九成的毛利率水平,仍然有不少差距。
再来看丹娜生物所处的细分市场发展的潜在能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到2030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规模从2.4亿元增长至3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5%。
所处市场足够细分,技术壁垒够高,拥有30%市占率的丹娜生物已有一马当先的优势;但有限的市场空间也局限了丹娜生物的成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比较中,丹娜生物的营收数据、资产规模都还有一定差距。
那么,丹娜生物如何做大市场蛋糕呢?前文提到,2019年后,丹娜生物在原有产品创新的同时,开展创新研发,将产品应用场景范围从单病种扩大到了其他病原微生物、耐药检测和优生优育诊断等领域。此外,我们从丹娜生物此次募集资金用途也可看到,丹娜生物通过扩产能、加强新产品研发等方式提高自身实力。
随着疫情黑天鹅的消逝,IVD行业也回归理性,一些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或许一些观察家们喜欢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标准来判断或议论行业发生的一切,但现实情况肯定要模糊和丰富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