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1-05 16:13:10 来源:ELISA试剂盒
新冠疫情以来以迈瑞、安图为代表的化学发光企业的业绩增长依然稳定,但假如没有疫情,他们的增速应该更高。
从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深刻重塑了国内IVD行业的市场格局,借助核酸检验测试和抗原自测的历史性机遇,一批新的巨头趁势崛起,营收规模一跃成长为业界顶流,如东方、达安、明德、热景、宝太、圣湘、艾康、九安。
几家欢乐几家愁,相形之下,其它与新冠检测不直接相关的IVD传统赛道,则明显被压制。化学发光(本文用作全自动液相免疫诊断的统称,包括流式荧光、光激发光等),作为新冠之前最大的细分市场,亦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当然,这里说的负面影响不一定指负增长,事实上新冠疫情以来以迈瑞、安图为代表的化学发光企业的业绩增长依然稳定,但假如没有疫情,我相信他们的增速应该更高。
对于传统的化学发光企业而言,一场新冠疫情真的改变了太多,不仅仅是疫情期间的发展受到抑制,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后疫情时代,他们将在化学发光这个赛道迎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因新冠疫情成长起来的一众新贵们的长期竞争:圣湘,与科华成立合资公司“圣科”;东方基因,进军流式荧光领域;达安,重整化学发光和生化诊断研发架构;热景,本就在发光赛道拥有一席之地;明德,已逐渐壮大成包括分子、发光、胶体金、凝血、血气的全能玩家;宝太,新的发光平台正在稳步推进;艾康,新冠业绩的底气会否助力其开发多年的化学发光平台驶入快车道?事实上据了解,还有若干其它家在新冠疫情中业绩暴涨的公司,也大都计划或已经进军化学发光赛道,以期实现后疫情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能预见,未来数年内,化学发光赛道的竞争将急剧白热化。首先,头部企业之间的争夺将更加直白与激烈,一方面,错过新冠红利的巨头,卯足了劲儿要在化学发光领域挽回颜面,无一不在加强军备,加快攻城略地。以流水线为例,其正快速成为巨头标配,迈瑞、新产业、安图、迈克、亚辉龙、沃文特、科华、迪瑞、博奥赛斯、透景……已是群雄混战,再加上罗雅贝西四大家,未来的流水线市场争夺就是贴身肉搏,因为很大程度上流水线在每一家用户的成单机会只有一次。另一方面,上文提及的新贵企业,由于实力今非昔比,囊中弹药充足,在步入化学发光赛道后,将直接参与第一集团的竞争,也就是说头部企业的数量将迅速扩容。毕竟在化学发光整个产业链(包括仪器和试剂)都大为完善的今天,雄厚的资金使得新贵们有条件高举高打,去争夺食物链的顶层。
至于其它众多的中小化学发光企业,特别是至今还没实现产品规模化上市、尚未建立营销体系的这一部分企业,未来压力甚巨。虽然当下仍处于国产替代的历史窗口,但国产替代绝不意味着临床端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的降低,要想保证品质,保证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必然要求持续的高强度的资产金额的投入。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且数量不菲、项目同质化严重、集采的落地不仅大大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全国各省信息的互联和透明更压缩了其生存空间。所以从各个角度看,中小化学发光企业未来的日子只会慢慢的难。
可能有朋友会说,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市场差异化定位,是不是能让中小化学发光企业走出一条逆袭之路?个人觉得理论上没问题,但实践起来很难。比如POCT化学发光,过往几年投身其中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不可谓不多。最终发展壮大的何在?天深,存亡之际被万孚收购;仁迈和泽成,分别牵手跨国巨头罗氏和希森美康。应该说这是十分好的结局了,相比单打独斗,背靠大树显然更有保障。但其它主打POCT化学发光的中小企业的前途会如何呢?
另外,许多中小企业寄希望于开发差异化的检验测试的项目菜单来实现突围。这个方向没问题,成功的案例如必欧瀚的胃功能套餐、浩欧博的自身免疫。可问题是有多少中小企业能开发出真正具有差异化的项目菜单?以自身免疫为例,三年前或许还能称为新的细致划分领域,可如今,超过20家国内企业拿到注册证,更多的还在路上,加上进口玩家,考虑到这毕竟只是廿亿以内的一个小众市场,本土中小企业能分到多少蛋糕呢?其它较新的检验测试的项目,如阿尔茨海默系列、血栓新四项、子痫前期系列、细胞因子系列等,都在快速的普(泛)及(滥),获证厂家数量快速增加中。最终都在较短时间内变成一片红海。
仔细想想,全球化学发光市场中知名的跨国企业也就十数家,国内市场本土企业却多达数十上百家。后疫情时代新老头部企业会加速向国产替代的目标冲击,而集采大趋势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则必然面临生存危机。